2018年,美国靠着一纸政令,高喊着优先化的口号,毫无顾忌地对中国出手,把手中的关税武器舞得飞起,恨不得创死全球经济,好独占鳌头。然而,贸易战打了6、7年,中美两国在台前闹得如火如荼,真正的赢家却从未上台。无人在意的角落,胜利的天平倾向了远在南半球的澳大利亚。
特朗普可谓是偷鸡不成蚀把米,亲手把资源砸向了盟友,当战略博弈升级,夹在大国之间的“躺赢者”还能如此好运吗?等待澳大利亚的又会是什么呢?
一、大国斗法,他人得利
众所周知,“制裁”是美国政府攥在手里的传统武器,是瞅谁不顺眼就给谁来一招,几乎是屡试不爽,各国的退让和躲避非但没能换来安稳,反倒是助长了美国的贪念与野心,让它变得肆无忌惮。2018年,特朗普故技重施,将这一棒子挥在了中国身上,企图用“保护本国产业”的借口,重构世界格局。然而,中国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,当即就作出了反击。既然特朗普执意要加征关税,那我们干脆就不从他们那里采购物资。
大豆、牛肉、葡萄酒、天然气,并非只有美国有,南美、澳洲也多得是,条令一出,中国买家转头就将天然气的购买订单改道送往澳大利亚,连同牛肉、煤炭都一股脑儿地都收了过来,这波“无缝衔接”把特朗普都看傻了。他怎么也没有想到,自己信誓旦旦挥舞出去的大棒会打到自家人身上。
可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美国让出的市场,硬生生让澳大利亚给填上了,趁着中美博弈的空档,澳大利亚疯狂收割美国掉落的订单,上演了一把“逆风局”,躺赢并不是表面这般简单,运气是一部分,实力更是一部分。
澳大利亚地广人稀,资源丰富,在内需有限的情况下,外贸出口就显得格外重要,这注定了它的经济体高度依赖出口,对于这样的一个国家来说,有市场就意味着有经力,有活路。美国的负气让位,成为了澳大利亚发展不可多得的绝妙机会,好在,它抓住了这个机遇,悄无声息地接手了中国投来的橄榄枝。
与此同时,澳大利亚也没有得罪自己的“好大哥”,它看着资源红利左右逢源,游走在中美两国之间,哪边也不敢轻易得罪。况且,一向嫉恶如仇的美国也没有真正对澳大利亚出手,要知道,为了对付中国,特朗普恨不得想让身后的小弟合力围堵,却在明显感知到澳大利亚的“背刺”后,还能网开一面。
在盟友人人自危的时代,美国为何会对澳大利亚“疼爱”有加?答案很简单,除了西方“跟班”这个身份外,澳大利亚还扮演着一个角色—印太战略支点,凭借着这重关系,澳大利亚躲过了特朗普的制裁,甚至还被默许了“抢单”的行为。
利益通常与代价并行,好便宜不可能都让澳大利亚占了。毕竟,它目前所吃到嘴里的所有红利,都是中美博弈期间产生的裂缝。一边靠中国吃饭,一边靠美国喝汤的这种“平衡法”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,稍有不慎,澳大利亚都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。
二、两头逢迎,生存之道
墙头草都没有什么好结果,澳大利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。经济上依赖中国挣了点钱之后,它不敢忘记自己盟约加身,再不讨好美国,美国政府不会给它好果子吃,于是,在这般情景下,澳大利亚政府搞了不少“骚操作”。
2020年,总理莫里森在社交媒体上,高调声援美国,无论是南海问题还是涉疆事件,澳大利亚都要来插一脚,跟着盟友胡搅和,摆明了不想让中国好过,本就敏感脆弱的关系经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推敲,中澳之间的氛围难免有些紧张,甚至逐渐走向尴尬。
即便如此,莫里森也丝毫不知收敛。中国也不惯着,一个放下碗就要骂娘的合作伙伴,不要也罢,再深交下去,恐怕“农夫与蛇”的故事就要重演。中国索性大手一挥,切断了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合作。一时间,澳大利亚乱成了一锅粥,商品堆积成山,严重滞销,群众街头抗议,骂声不断,国家经济的根基受到了严重损伤。
而这,仅仅只是一个开始。伴随着出口下降、经济问题而来的,还有澳大利亚的战略影响。整个国家仿佛掉进了泥堆里,难以脱身,好在,新总理意识到了问题所在,上台后迅速作出了调整,表明了澳大利亚不想与中方对立的立场,澳方态度的友好让两国关系有所缓和。即便如此,澳大利亚依旧深受桎梏,经济和安全问题犹如两道绳索,拉扯着它往两个完全相反的方向走。
当下最重要,也是最关键的是,澳大利亚必须在中美关系恶化之前找到属于自己的战略,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前途背景被裹挟进大国冲突中时,它难免会得到惨痛的教训。一旦两国开战,任何一方都不需要这样“两边倒”的双面角色。
自2023年开始,澳大利亚不断尝试着“去中国化”,想要重建产业链,建立战略自主迫在眉睫,他们深知,若一味地做美西方的棋子,那澳大利亚终将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。
总结:
关税之战打了七年,其中红利澳大利亚也吃了七年。当“真正赢家”的帽子扣到澳大利亚政府头上,他们理应感到着急,在中美之间来回折腾不是出路,只有走出自己的路才能在当今时代活下去。
庞大稳定的中国市场需要真诚的伙伴,看似简单的贸易战,背后包含着地缘争端和政治博弈,抢走订单的澳大利亚真的是获利者吗?想必每个人的心里都已经有了答案。
股票10倍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