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一夜之间,A股成了“全民热议”的焦点,8月25日市场风向突变,不少人都在问:这波牛市到底靠不靠谱?数据、政策和资金齐上阵,这场大戏的主角究竟是谁?
正文
最近几天,朋友圈和茶馆里聊得最多的不是房价,而是A股。有人说,这回牛市真的来了,还能持续两三年。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就公开表示,只要A股突破3700点,大盘行情就算坐实了。而且,他看好的是全面普涨——赚钱效应肉眼可见地增强。这种信心从哪儿来?咱们不妨拆解一下。
首先,要搞清楚政策层面的底气。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直接喊话,要稳楼市、活跃资本市场。以往调控房地产的时候,总会有些担忧资金外流,现在倒好,不仅把楼市托住,还顺带给资本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。这背后释放出的信号很明确——官方希望通过金融活水助力经济复苏,把钱引到更高效的地方去。
再看看老百姓的钱袋子发生了什么变化。过去几年,“买房=理财”这条路越来越窄,一部分居民储蓄开始悄悄转战股票和基金。不光如此,今年以来外资持续加码中国资产,据Wind数据显示,截至最新统计(2024年6月27日),北向资金净流入已超1200亿元。在这种背景下,上证指数收报3825.76点,深成指也冲到了12166.06点,创业板指更是涨幅领先。一句话:增量资金正在推着大盘往前走。
不过,说到8月25日这个节点,有两个细节值得玩味。一边是央行重磅出手——6000亿元1年期MLF操作,让银行体系流动性充沛起来。有钱才有买卖,这是老道理;另一边,是工信部在2025中国算力大会上的表态:“要加快GPU芯片等核心技术突破”。这些动作直接刺激科技板块,比如人工智能、大数据公司对算力资源如饥似渴,如果国家加大投入,那相关企业自然会迎来发展红利。从产业链延伸来看,不只是芯片制造商受益,上游设备供应商、下游云计算服务甚至新能源领域都会跟着吃香喝辣。例如,目前国内头部云服务厂商已宣布追加百亿级别投资,用于自研AI服务器与国产芯片适配,从而带动上下游近20家上市公司同步受益。
当然,也不能只盯着眼前的红利唱赞歌。国际形势复杂多变,比如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、中东地缘风险升温,都可能随时搅动全球资本池。此外,大宗商品价格波动、新兴行业估值过高等隐患也需警惕。所以,对普通投资者来说,“闭眼梭哈”并不可取,该冷静时还得冷静。
针对当前局面,有三条建议供大家参考:
1. 资产配置分散化:不要把鸡蛋全放一个篮子,可以考虑将30%-40%资金配置在蓝筹ETF,其余部分关注科技成长型行业,如半导体、新能源车等。
2. 定投策略优先:面对震荡行情,与其追涨杀跌,不如采用定投方式平滑成本,坚持中长期持有。
3. 跟踪产业链机会:重点关注那些真正受益于政策扶持与技术创新的细分龙头,例如国产GPU、高端装备制造,以及与数字基建相关的新兴领域,可利用主题基金或行业ETF进行布局。
此外,需要提醒大家一个常见误区:“只要通胀预期抬头,就该无脑买资源类股票。”其实,在全球供应格局调整的大环境下,并非所有资源类企业都能获益,更需结合供需关系和成本结构具体分析,否则容易被短线炒作套牢。
结语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“你觉得现在进场,是赶上风口还是站在悬崖边?”对于这轮看似热闹非凡的牛市,你会选择果断参与还是谨慎观望?欢迎留言聊聊你的判断!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
股票10倍杠杆软件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